近日,《人民日報》以《太行深處大梁江》為題,報道了石家莊井陘縣的大梁江村。經由作家優美細膩的筆觸,這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、中國傳統村落,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。(據《人民日報》7月6日報道)
大梁江村院落多建于明末清初,北京四合院和山西民居兩種建筑風格雜糅并處。院里有院、院里有樓、樓頂有院、樓頂有樓、樓能通院、院樓相通的風貌,盡顯古人建造智慧;雕花照壁上的“戒貪圖”,彰顯大梁江人對“遠貪近廉,恭謹持家”的尊崇;保留至今的“開鎖兒”習俗,滿含長輩對后生的教化和期許。沿著青石鋪就的街道漫步,欣賞依山勢而建的高宅大院,探究順山勢修成的排水系統,人們仿佛徜徉于歷史長河里。
村落建筑保存完整、文化習俗特色鮮明,“鄉愁”在大梁江村有了最具體的呈現。在驚艷于大梁江村建筑形制的同時,我們更應思考的一個問題是:如何守住傳統村落的“魂”,讓傳統村落煥發新的生機?
多年來投身于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的作家馮驥才曾說,傳統村落是一個文化容器,是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體。不同地域、不同時期形成的傳統村落,由于地理、氣候以及習俗等方面的差異,其地方文化和空間形態也各具特色。有人將傳統村落比喻為感知古代鄉村生活的“博物館”、人類文明的“活化石”。江西的婺源、安徽的宏村、江蘇的周莊……每一座傳統村落,都保存著珍貴的歷史信息與文化景觀,極具文明價值和傳承意義。
萬物有所生,而獨知守其根。傳統村落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,無比寶貴、不可再生。在保護傳統村落的工作中,一方面,不能任由傳統村落在“空心化”中湮沒于塵煙,徒成“記憶中的故園”;另一方面,也要杜絕那種拆舊建新的開發性破壞、“千村一面”的盲目建設,防止村落“沒了味”“變了味”。處理好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之間的關系,要保護好傳統村落的一磚一瓦,防止發展過程中片面追求經濟利益。
燕趙大地歷史悠久、文化源遠流長,分布著一些傳統資源豐富、具有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。石家莊的于家石頭村,張家口的南留莊村、上蘇莊村,邢臺的王硇村、英談村……近年來,在太行山高速公路的串聯下,一個個傳統村落越發熱鬧起來。四方游客紛至沓來,沖的就是這些傳統村落的“原汁原味”。
大梁江村的古老建筑守望著歲月,也守望著歷經歲月而未曾褪色的傳統文化。現在,游客的歡聲笑語、不時前來取景的劇組、跳拉花的民俗表演,讓傳統與新潮熱熱鬧鬧融匯于此,為大梁江唱響一首古村新歌。這一幕幕場景也真切地告訴我們,只有被保護得足夠完整,傳統村落才能系得住人們的鄉愁,才能“火起來”“活起來”。(蔡曉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