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涸斷流四十多年后
滹沱河在“南水”親吻下復流
■ 采訪地點
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受水地河北省石家莊市
■ 受水情況
截至目前,石家莊市累計受水66.26億立方米,其中生活及工業用水34.21億立方米,生態補水32.05億立方米,受益人口819.22萬人
“南水”在石家莊城鎮生活和工業用水中占比75%以上。生態補水后,全市362公里河道生態復蘇,水域面積達39平方公里
2024年7月18日,石家莊市復興大街滹沱河大橋與遠處的太平河學府橋遙相呼應。河北日報記者 史晟全攝
滹沱河是石家莊的母親河,20世紀70年代起,由于持續干旱等因素影響,曾經干涸斷流了40多年。
2021年5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南陽考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時,曾回憶起在正定工作時親歷的水的故事:“地下水水位年年降,每年降0.5米左右。”“看縣志,滹沱河水豐草茂。可到實地一看,哪還有什么河,都是干沙床子。騎自行車到了那兒,扛起車就能過河。”
2014年,“南水”入冀。2019年,滹沱河迎來“南水”首輪生態補水。截至今年6月,滹沱河累計接受生態補水38億立方米,其中12.5億立方米來自“南水”。
跨越1000公里山河,沉睡已久的滹沱河,在“南水”親吻下復流,新生歸來。
2014年2月20日,尚未全域復流的滹沱河,藁城段部分河段依舊干涸。石家莊市水利局供圖
■ 14年復蘇一條河
石家莊市滹沱河生態工程運維服務中心工程科科長劉偉今年43歲,在他的記憶里,30歲前就沒見過“有水的滹沱河”。
“河道里全是裸露的泥沙,一到秋冬季,風沙漫天席卷,打得臉生疼。”劉偉說,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這里是石家莊市區主要的風沙來源地。
“我們對滹沱河的‘喚醒’努力,從2007年就開始了,當時主要是以防洪為主的綜合整治。”石家莊市水利局河湖管理與調水科科長張振杰介紹,2009年前后,滹沱河開始階段性蓄水,但直到2019年“南水”注入,才實現常態化生態補水。
劉偉坦言,挑戰不光是水從哪兒來,還有怎么留住水。常年的地下水超采,讓這里早已猶如“漏斗”。水放下去三四天,就都滲進了河道的砂坑中。為盡可能留住每一滴珍貴的“南水”,工程人員專門用生態材料在河道里做了防滲減滲處理。
“2014年至今,全市累計使用‘南水’66.26億立方米,其中生態補水32.05億立方米,約占受水總量的一半。”石家莊市水利局辦公室副主任康曉亮介紹。
2021年,斷流40多年的滹沱河全域復流,縣志中水豐草茂的母親河回來了。
2024年6月6日,復流新生的滹沱河藁城段水清岸綠。石家莊市水利局供圖
■ 從“有女不嫁塔元莊”到滹沱河畔富裕村
滹沱河北岸的塔元莊村,綠樹成蔭,美景如畫。
“都是高科技,溫度濕度自動調控,澆水施肥不用人管。”9月18日一大早,在塔元莊村智慧農場,66歲的村民唐秀英上班了。
唐秀英40多年前嫁過來時,塔元莊是出了名的窮村,當地還流行著“有女不嫁塔元莊”的說法。
2017年,滹沱河全面啟動生態修復,村莊發展隨著滹沱河復蘇日益興盛起來。
2019年,“南水”為滹沱河開展首輪生態補水。次年初,國家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同福集團來到塔元莊村投資,通過村企合作模式,成立河北塔元莊同福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,建設開發鄉村振興示范園。
“鄉村振興示范園項目規劃投資20億元,同福出資占股70%,村里以土地和廠房占股30%。”公司行政總監王鋒說,該項目每年可為村集體分紅至少1000萬元。
“俺們把土地流轉給村集體,一畝地每年給2500塊錢,年底還有分紅。”唐秀英說,在家門口的智慧農場上班,每月還有3000塊錢工資收入。
依托滹沱河景觀和古城風韻,塔元莊村精心打造了現代農業、旅游、康養等項目。2023年,村集體收入由2013年的530萬元增加到3200萬元,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。
2024年7月21日,滹沱河北岸的正定縣明曦湖公園風景如畫。河北日報記者 史晟全攝
■ 周家莊的稻香又回來了
9月18日,滹沱河畔的正定縣曲陽橋鎮周家莊村,100多畝水稻正值灌漿期。“沒想到斷耕了20多年,還能重新種出水稻。”周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張寧寧說。
周家莊一帶曾經泉眼眾多,但隨著滹沱河斷流和地下水位下降,曾占全村農作物80%以上的水稻,從1997年起“缺席”了。
2017年起,緊挨著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的正定縣,將生產生活用水從井水逐步置換為“南水”。減少地下水開采,加上本地水庫和“南水”聯合對滹沱河流域進行生態補水,該縣地下水位開始“止跌回升”。
“全縣關閉了1024眼水井,有30多萬人改吃南水北調水。”正定縣水利局辦公室主任王瑞臣介紹,截至今年8月,全縣地下水位比2018年同期回升了6.77米。
2019年,周家莊重新種上了水稻。“畝產1200多斤,因為水好,大米品質也好,賣10元一斤還供不應求。”張寧寧高興地說。(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 墨 劉漢澤 余寬宏 張 燦 河北日報記者 周 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