邢臺市信都區前南峪村
譜“紅綠”協奏曲 走生態富民路
“黃河之濱,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……”9月27日晚,在嘹亮的抗大校歌中,邢臺市旅發大會的重點演出項目之一《重溫抗大五周年校慶》在邢臺市信都區前南峪村抗大廣場拉開了序幕,生動再現了抗大總校當年在前南峪村舉辦校慶活動的盛況。演出到高潮時,現場上千名觀眾紛紛加入大合唱,激昂的歌聲在山間回蕩,久久不息。
10月8日,俯瞰綠樹環繞的邢臺市信都區前南峪村。河北日報記者 趙永輝 攝
前南峪村坐落于太行山腹地。1940年11月,抗大總校進駐前南峪和周邊村落。此后兩年多時間里,一批批熱血青年和愛國知識分子從各地匯聚到這座“革命熔爐”中,又從這里奔赴抗日救國前線,留下了“艱苦奮斗,英勇犧牲”的抗大精神。
“抗大精神是我們的重要精神財富和力量源泉。”前南峪村黨委副書記郭靜波深情地說,正是在抗大精神的鼓舞下,一代又一代前南峪人通過艱苦奮斗,在8000多畝山場上累計植樹318萬株,把一個“光山禿嶺和尚頭,十年九災不保收”的窮山村,打造成“太行山最綠的地方”,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。
9月28日一早,記者走進綠樹掩映中的前南峪村,只見一排排二層樓的小院整齊劃一,瀝青鋪設的道路平整寬闊,太陽能路燈、天然氣管道等設施一應俱全……
群山環抱中,一座小型水庫格外引人注目。
“別看只有2畝大小,卻是集抽水蓄能、光伏發電、風力發電及儲能技術于一體的‘風光水儲’新型電力系統工程。”郭靜波介紹,這個工程通過“微控中心云平臺”智能調控微電網系統與大電網電壓、頻率,投入使用后將解決季節性水電出力不均、自然災害影響供電穩定以及樹木灌溉成本高昂等問題,為前南峪的生態建設又添了一抹“新綠”。
沿蜿蜒山路前行,路邊果樹上掛滿了拇指大小的果實,吸引著過往游客的注意。
“這是軟棗獼猴桃,別看個頭小,卻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、膳食纖維、氨基酸及類胡蘿卜素等營養成分,口感也好,很受市場歡迎。”郭靜波說,前南峪村栽種了軟棗獼猴桃、車厘子、黃金梨、板栗等果樹32.6萬株,全村年果品收入達8700萬元。
近年來,隨著抗大陳列館的影響力逐漸增強,前來參觀學習的人越來越多。前南峪村依托抗大紅色文化和生態綠色資源,保護修復了抗大舊址群,建設了抗大研學基地,同時大力發展溝域經濟,打造了獼猴桃、櫻桃等多個精品園區和生態觀光園,建起了苗木基地和農產品深加工廠。去年,前南峪村集體收入2100萬元,人均純收入達18600元。
轉眼間已到午飯時間。在村民郭春燕的農家樂小院里,幾名剛從山上下來的游客正品嘗著地道的板栗燉雞和漿水豆腐。“每到采摘旺季,吃飯、住宿的客人可多哩,還有專門從外省來的。”郭春燕高興地告訴記者。
“憑借寶貴的紅色資源和豐富的綠色資源,全村有80%的家庭從事農家樂、生態采摘等綠色產業,越來越多的村民吃上‘生態飯’和‘旅游飯’。”郭靜波說,下一步,前南峪將堅定不移走“紅”“綠”結合的發展之路,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,讓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,日子越過越甜。(河北日報記者 呂若汐 閆德見)